值河科大一附院60周年之际,新区血液科于2016年10月22日下午成功举办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沙龙。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韩冰教授莅临我院,围绕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新诊治进展和环孢素治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与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会议首先由杨海平主任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新区血液科的情况和医护团队。紧接着韩冰教授做了题目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诊治进展》的报告,韩教授指出最新的2016版指南强调再障诊断的慎重性,单纯红系病态造血、+8、13q-可以见于再障的患者,不能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障必须是排他性诊断,思路必须宽泛,且用具体的病例向我们阐述不典型病例明确诊断的重要性。韩教授还讲述了不同种属的免疫抑制剂,如猪抗、兔抗的疗效差异及可能的起效时间。HLA-DR15、DR2存在、存在PNH小克隆的患者可能免疫抑制剂有效率高,端粒酶长度越短可能疗效越差。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不同,PRCA以体液免疫紊乱有关,而AA以细胞免疫为主,所以决定了治疗方案的不同,报告还向我们讲述了协和医院做的关于雷帕霉素(西罗莫司)在肾功能损害的PRCA患者中的较好的疗效,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报告最后,韩教授还讲述了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艾曲波帕)的临床应用。
紧接着,由我们科呈现一个疑难病例,中年女性患者短短3个月时间由单纯贫血进展为全血细胞减少,且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韩教授就该病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下一步思路,大家受益匪浅。最后,杨海平主任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就临床诊疗中一些治疗的难题及困惑,和韩冰教授进行了探讨,通过近距离的交流和讨论,使得我们对再障诊疗中一些长期困惑大家的问题得以解答,对再障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有了重新认识,对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新药的研发应用有了更深层的了解,科室整体的治疗水平再次得以提升。  转眼间我科由院本部搬迁至新址已过半年,新区血液医护团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一流的服务态度得到新区医院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河科大一附院新区医院血液科在杨海平主任带领下,蓬勃快速发展,我科不仅拥有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病房,更有一支积极进取、技术力量过硬的医护团队,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再障等血液病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诊断治疗了众多疑难危重血液病患者。经常与国内专家教授近距离的学术探讨,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快速接受血液病最新进展,提高我市血液病诊疗水平,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